【寻找最具投资价值企业】专访二十六 拜锐生物:攻克运动医学产品核心技术,让“消失的它”造福患者
时间:2023-09-10

运动时,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半月板损伤、手足肌腱断裂、肩袖撕裂等各种问题。这些创伤通常要通过手术来治疗,为了修复或重建损伤的肌腱等软组织,手术中会在体内植入各种固定物以辅助治疗。

早些年,这些固定物大多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虽然材料强度高,但容易在体内引发炎症,增加患者的不适感,甚至出现皮肤红肿。同时,金属材质干扰核磁共振检查,不利于临床上对肌腱修复情况的判断。

随着医疗器械的更新迭代,如今,这些要放入体内的“异物”,已经完全可以被身体吸收了,它们由新型的可吸收复合材料制作而成,目前主要由海外企业掌握研发制造技术。而在国内,可吸收运动医学产品仍处于起步阶段。

成立于2021年的宁波拜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拜锐生物”),凭借突破性的材料和产品研发技术,一跃成为国内该领域的“优质苗子”。其研发的产品不仅强度与传统PEEK材质器械相当,还具备可吸收和骨长入的特性,是理想的运动医学植入物。

QQ????20230922154312.png

练就“独门绝技”

“这个就是我们的‘王牌’产品带线锚钉。别看它个头细小,实则凝聚着我们技术团队的全部心血,这里的技术核心是我们独创的适用于可吸收共混材料的自增强加工工艺。”拜锐生物总经理张军平手里拿着一个白色锚钉,向笔者介绍道。

临床治疗中,这个锚钉要钻入患者骨头上预先打好的孔洞里,起到固定作用,便于医生进行下步操作。目前,国内临床中主要使用的锚钉为金属材质、高分子材质(PEEK)和可吸收材质,这三种材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呈增长趋势。

“目前对人体伤害最小的,是由可吸收复合材料制成的植入物。在欧美国家,可吸收运动医学产品的渗透率已达70%,占据欧美市场的主流地位。可由于技术封锁,国内这一块研发仍处于初期,国产品牌可替代率低,大部分还是要依赖进口。” 张军平说,“但进口的产品价格高,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

正是这个短板,让张军平意识到打破技术壁垒的重要性。在可吸收骨科领域从业10多年的他,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和技术经验。一番深思熟虑后,2021年他离开此前就职的公司,开启了自主创业的人生新篇章。

“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既能践行我的创业理想,又能继续钻研可吸收技术。”张军平说。当时连公司也没有注册,更别提办公场地,他就只身一人便前往上海寻找投资人。同年9月,张军平获得了首笔1500万,由上海领衔健康基金领投、宁波市天使引导基金跟投的天使轮融资。

“基于我对这个行业和这项技术的把握,我们的产品研发进度非常快。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就实现了三大可吸收产品的稳定化生产和研发。到了2022年10月,我们迎来突破性进展,团队成功攻关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典型可吸收带线锚钉的强度超过进口同类可吸收产品的1倍,与PEEK钉的强度相当。” 张军平说。

公司成立不到两年时间,顺利拿到产品的型检报告和动物实验报告,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明年年底正式推向市场。

QQ????20230922154249.png

首创制胜“妙招”

“产品少、性能不佳、规格不全,这些是国内可吸收运动医学产品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张军平说,尤其是植入物强度偏低、韧性不足,医生操作时容易拧断,增加手术风险,这也导致了国产可吸收植入物的使用率不高。

“产品强度不足是目前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即使是进口产品,也有一定提升空间。”目前,仅通过简单注塑生产的产品容易脆断,强度不够。

鉴于此,拜锐生物自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自增强技术路线:加工过程中压力诱导伸展链大分子形成微原纤增强作用。通过这项独创技术,产品内部形成了纤维状结构,可吸收混料的弯曲强度提高到230~250Mpa,比注塑产品高出2-3倍,完全符合内固定的要求。

技术路线决定了产品的强度,原材料则关乎产品的“体验感”。从最早的金属材料,到后来的PEEK,它们共同的弊病是不可被体内吸收,且不具备骨长入性(降解后骨骼自然愈合),而可吸收复合材料能满足这些特性。

可吸收复合材料是业内常用的可降解材料之一,然而这种材料也需要从国外进口,且价格昂贵,一公斤就要5-6万元,这也倒逼了拜锐生物自行研发。在聚乳酸基础上,拜锐生物新加入一种骨传导物质,使得聚乳酸在被人体吸收后,骨细胞可以重新长入骨孔内,实现骨骼完全愈合。

在自增强技术和原材料合成技术共同驱动下,拜锐生物的产品既克服了可吸收材料存在的强度不足的问题,又赋予了产品可降解和骨长入的特性,极大可能将取代传统的运动医学产品成为更符合临床需求的主流产品。

QQ????20230922154327.png

坚持创新、追求极致

核心技术的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可吸收带线锚钉的技术攻关,直接带动公司全产品线研发加速。

目前,可吸收带线锚钉、可吸收半月板修复系统、可吸收带鞘界面钉已经完成研发。公司将以这三项运动医学产品作为首发切入点,接下来逐步向骨修复、创伤、神经外科等领域延伸,规划形成七大类产品线,总计包括300多个规格型号。

“医疗器械行业的产品要上市,一定是奔着百分之百完美的目标。” 张军平说,每一次的产品迭代,都是对性能更的极致追求,如果制造出来的产品有“瑕疵”,不能彻底地解决患者的问题,那就不是一个好的发明。必须把所有的细节考虑到位。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态度,拜锐生物把产品一步步精心打磨,结出科技硕果。正如张军平总结的那样:“做好一家企业,尤其是做研发的,放在首位的就是极致的利他,而后才有盈利的可能。”对拜锐生物来说,这里的“他”,就是患者。

公司凭借强劲的实力,从全国八千多家初创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第8名的成绩。

目前,公司已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完成实用新型专利20项;位于宁波东泓产业园的厂区占地2200平米,配套1500平米的万级、十万级洁净车间和洁净检验室。

下一步,拜锐生物计划明年开展3500-5000万元的A轮融资,用于现有产品的注册、市场费用和创新器械的研发、临床支出等。


徐卓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