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舜宇1983年的开始 王文鉴带着8名高中生在浙大附近租了两间民房
时间:2022-09-28

1983年,余姚县城北公社给王文鉴安排了一个重要任务——创办一家科技型企业。

QQ????20220928102753.png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也吹绿了余姚这座浙东县城。短短几年,一家家胶木厂、塑胶厂、五金厂、冲压厂拔地而起,余姚乡镇企业呈现出一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气象。但可惜的是,在这“万花丛中”却没有一家科技型工厂。


为弥补“科技”的缺位,城北公社决定办一家有科技含量的工厂,思来想去最合适的“挑担人”便是王文鉴。那一年,王文鉴还是城北公社电容器厂的质检员,凭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扎实的专业水平,他深受同事和组织上的信任,自然也成了办厂的首选。领导一谈话,着实给了王文鉴不小的压力。


按理说有公社的支持,王文鉴办厂应该是水到渠来,其实不然。公社的资源很有限,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更何况还是办科技型工厂需要的紧缺人才。当时高考刚刚恢复没几年,在余姚别说博士、硕士,高中毕业生都没多少。但王文鉴还是决定挑起这副担子。


王文鉴的决心倒不是因为他已有了什么明确的计划,而是他明白高科技对于工业乃至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科技型产业的缺席不仅是余姚的痛,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无数有识之士去“蹚”出一条路来。“既然需要有人做,那就从我开始”,抱着这股舍我其谁的决心,王文鉴精挑细选了8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作为第一批技术骨干,前往浙江大学光仪厂学习光学冷加工技术。


为了省钱,更为了方便学习,王文鉴一行在浙大附近租了两间民房。寒来暑往,舜宇最早的九个人就这样挤在两间小房子里同吃同住同钻研,在相互勉励中度过了整整一年。学成归来后,王文鉴从银行贷了6万元,又通过集资招收了十几名员工,东拼西凑攒出了舜宇的前身“余姚县第二光学仪器厂”。


舜宇由此开启了“光”照世界的进程。

(来源:网易新闻)